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达4351万千瓦,占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总量的50%以上,新增装机与累计装机容量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。
3.136号文将深刻改变海上风电的投资收益模型,行业需寻找新的方向和破题思路。
4.为此,海上风电行业需降低度电成本、提升技术水平,并借助智能化技术和多元化电力交易模式规避市场风险。
“我国海上风电已进入市场化竞速期,未来将呈现深远海化开发加速、技术持续升级、多产业融合发展三大趋势。”5月24日,在海陵岛国际风能大会(2025)上,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指出。
潘慧敏在大会上披露,截至今年4月底,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达4351万千瓦,占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总量的50%以上,新增装机与累计装机容量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。
近年来,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,海上风电产业步入“快车道”。据行业预测,到2030年,我国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亿千瓦,总投资约2.6万亿元,可带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0万亿元。
然而,海上风电仍然面临诸多挑战。尤其是今年2月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《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水平发展的通知》(下称“136号文”),明白准确地提出“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,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。”这将深刻改变海上风电的投资收益模型,海风行业面临变革。
海上风电怎么样应对新形势、新问题、新挑战,急需破题思路。在海陵岛国际风能大会(2025)上,多位行业大佬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。
以广东省阳江市为例,阳江市海上风电规划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,居全国首位,已建成装机容量600万千瓦,居全国第二。到2030年,阳江规划的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将达到4000万千瓦,届时阳江开发的风电项目上网电量将超过1000亿千瓦时,基本相当于广东全省用电的1/9。
另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胡洪在海陵岛国际风能大会(2025)上披露,截至目前,广东省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50万千瓦,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集群年营收突破1100亿元,形成以运营维护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体系。
另一方面,海上风电技术发展速度惊人:风机更大、叶片更长、发电效率更加高,同时,深远海的漂浮式风电技术也在不停地改进革新。特别是进入平价时代以来,包括基础结构和抗台风设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截至目前,我国16MW海上风电机组已经批量应用,18—20MW样机已经安装并网发电,26MW样机下线。而其他几个国家,目前还只能做到15MW的样机下线。
例如在技术方面,风机大型化技术进入无人区,快速大型化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也随之升高,深水和远海施工装备及技术没办法快速跟进,出现海上风电项目安装运维难度大的问题。
此外,海上风电正向深远海区域发展,但是深远海的运维成本极高。资料显示,深远海项目运维成本占度电成本30%,是陆上风电的2倍,且故障修复周期是陆上的3—5倍,严重影响项目的经济性和可持续运营。
除了以上难题,更重要的是,新能源全面入市后,海上风电的收益模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136号文精确指出,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参与市场交易,新老项目以6月1日为节点“新老划断”执行。
对此,中国广核集团党委委员,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张志武认为,136号文是控制节奏,而不是改变方向,目标是要实现新节点上新的平衡。
而在明阳集团党委副书记刘连玉看来,海上风电比陆上风电发展晚,技术、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,136号文的调节作用来得早了一点。
在136号文之前,海上风电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来降造和运维成本,以实现更高投资回报收益。而在136号文之后,传统的投资收益模型改变,海上风电不得不面对市场化交易带来的收益不确定等一系列新挑战。一方面,新建的海上风电项目要面临电价波动带来的投资风险;另一方面,不同省份电力市场发展水平和新能源资源禀赋不同,导致海上风电项目在不一样的地区面临的市场环境差异较大。
如今,新能源全面入市时代已经来临,海上风电行业亟待寻找新的方向和破题思路。
136号文的落地执行,是当前业内最为关注的问题。做好新时期的海上风电开发,一方面制造端仍要降本增效,另一方面是改变收益模型,建立新的交易体系、多元化收益模型。
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认为,面对136号文带来的挑战,首先要重新定义最优度电成本的模型,从多方面建立新的标准,回到最优度电成本的主线;其次,以前关注功率曲线如何最优,但现在需要更关注交易价值;而且,从交易体系来讲,最能发电的时候不见得是价值最高的时候,发电能力需要体现在交易层面。
这意味着新市场机制下,海上风电不仅要在制造、运输、安装等环节快速突破,逐步降低度电成本,而且更依赖于智能化技术的研发投入,提升面对电价波动时的风险对冲,通过多元化的电力交易模式和金融工具来规避市场风险。
曹志刚还表示,绿电的碳价值一直被低估,因此呼吁把绿电的碳价值重视起来,这样新能源全面入市,对海上风电来说,会带来很好的正向作用。
值得注意的是,136号文发布之后,各省慢慢的开始出台与本地真实的情况相对应的配套文件。海上风电项目的规划和开发,应该要依据不同省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,给出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投资策略和交易策略。
另外,为应对新能源全面入市带来的挑战,海上风电行业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合成一股力量,促成多方协同。
张志武认为,海上风电从小规模到大规模,从碎片化到成片化,形成集约化的状态,有利于降本和统筹。尤其是136号文之后,通过广东省阳江市打造的风电生态圈,各方可以一同争取更好的政策、营造更宽松的营商环境、逐步降低技术成本。
目前,阳江已形成了覆盖研发、生产制造、开发建设到生产运维的风电全产业链,大大降低项目建设、运输、物流等多个环节成本,同时,上下游协作效率的提升,保障海上风电项目度电成本、发电效益等方面的竞争力。
对海上风电来说,136号文不仅是挑战,也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契机。从长远来看,136号文的实施将加速海上风电行业的优胜劣汰,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和技术进步。具备技术优势、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的企业,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引领行业走向更成熟和理性的新阶段。